水产养殖推动抗生素耐药性在海洋中的传播

由莱布尼茨研究所的J rn Petersen博士领导的研究人员首次研究了海洋玫瑰杆菌群中抗生素耐药性的相关性。科学家们能够证明,水平基因转移获得的质粒对广谱抗生素氯霉素的耐受性提高了50倍。研究小组在著名的“环境微生物学”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结果(编号:10.1111/1462-2920.15380).

玫瑰杆菌已经成为海洋抗药性的一部分
玫瑰杆菌占海洋细菌的四分之一。几年来,J rn Petersen的工作组一直在调查这些甲型细菌,作为莱布尼茨研究所DSMZ合作研究中心“Roseobacter(TRR 51)”的一部分。细菌在全球碳和硫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其多才多艺的代谢为生物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巨大的潜力。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员研究了一组迄今未被发现的质粒,即独立于细菌细胞中细菌染色体繁殖的环状DNA分子。质粒使细菌能够迅速、方便地相互交换遗传物质,这是多药耐药医院病原体发展的关键机制。本研究中深入研究的质粒名为RepC_soli pP72_e,它含有对广谱抗生素氯霉素的50倍耐受性的遗传信息,并能通过复杂的分子机制很容易地传递给其他海洋细菌,使人联想到气动调度系统。在此基础上,作者认为,最近被调查的西班牙水环境中的玫瑰杆菌通过进化的远距离γ-蛋白酶细菌的水平基因转移,对抗生素产生了抗药性。这一假设得到了这样一个事实的支持,即这种耐药基因从未在任何其他被调查的海洋罗氏杆菌中发现过,但它经常出现在病原体的质粒上,如肠沙门氏菌或霍乱弧菌对人类和动物都是有害的。

该研究的主要作者Lukas Birmes解释说:“由于我们所调查的细菌是从西班牙水产养殖场的贻贝中分离出来的,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对氯霉素的获得性耐受性是早期抗生素使用的遗传遗产。”抗生素过去常用于水产养殖以预防疾病或促进生长。然而,由于对人类和自然的影响,许多国家决定大幅度减少这些药物的使用。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氯霉素耐受性基因在其他十多个密切相关的基因中并不存在。[医]嗜酸性杆菌在丹麦、法国、德国和澳大利亚海域分离的具有全序列基因组的菌株。研究人员强调,分担责任与他们相去甚远。他说:“不过,我们在公共卫生、禽畜养殖和海洋水产养殖之间的相互联系方面所取得的成果,确实从生物学的角度,强调了现代世界之间的紧密联系。”人们应该意识到他们在人类世留下的足迹“,约恩·彼得森总结道。

八个物种搭神七上太空 有微生物菌种和杂交水稻

有关专家指出,作为地球上最大的、未被充分认识和开发的生物资源,微生物是生物技术创新的重要源头,其在地球的物质循环代谢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微生物资源已成为世界各国竞相抢占的战略制高点。微生物可以解决今天正困扰人类的环境、能源等方面的问题,利用微生物的代谢转化功能,建立生物技术是人类寻求解决环境恶化、能源短缺和人口健康等问题的战略途径。中科院副院长李家洋表示,微生物资源中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开始了将只具有收藏功能的‘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发展为促进微生物资源开发应用及共享功能的国家公益性设施的变革,这是实现生物资源功能向生产力转化的重要举措”。

据该中心主任东秀珠介绍,中科院微生物所的菌种保藏中心保藏量为中国最大,居世界保藏中心的前10位。这次将其整合为微生物资源中心,调入一批高水平的研究人员,利用新的高通量手段对保藏的菌种进行功能评价,加强开发与应用研究,目的是推动我国医药、工业和环境生物技术等许多产业的发展。因为“发达国家的微生物技术产值已达到其国民生产总值的6%—10%,而我国只有3%”。

据东秀珠透露,未来5年,资源中心收藏菌种要达到10万株,功能筛选平台也将由现在的2个增加到5—6个。同时还要加强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和知识产权的有序管理,为促进生物大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微生物中心成立 我微生物菌种从保藏走向研发

中科院微生物所的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藏有35000株菌种,但此前,每天大部分菌种只是“睡大觉”。如今,一批科研人员将进驻这一“菌种仓库”,争取让沉睡的菌种能够早日为人类服务。10日,中科院微生物所微生物资源中心在京挂牌成立。该中心在国内首次将微生物资源保存、研究和开发利用整合为一体,将成为我国战略生物资源的公益性平台,发挥生物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

有关专家指出,作为地球上最大的、未被充分认识和开发的生物资源,微生物是生物技术创新的重要源头,其在地球的物质循环代谢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微生物资源已成为世界各国竞相抢占的战略制高点。微生物可以解决今天正困扰人类的环境、能源等方面的问题,利用微生物的代谢转化功能,建立生物技术是人类寻求解决环境恶化、能源短缺和人口健康等问题的战略途径。中科院副院长李家洋表示,微生物资源中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开始了将只具有收藏功能的‘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发展为促进微生物资源开发应用及共享功能的国家公益性设施的变革,这是实现生物资源功能向生产力转化的重要举措”。

据该中心主任东秀珠介绍,中科院微生物所的菌种保藏中心保藏量为中国最大,居世界保藏中心的前10位。这次将其整合为微生物资源中心,调入一批高水平的研究人员,利用新的高通量手段对保藏的菌种进行功能评价,加强开发与应用研究,目的是推动我国医药、工业和环境生物技术等许多产业的发展。因为“发达国家的微生物技术产值已达到其国民生产总值的6%—10%,而我国只有3%”。

据东秀珠透露,未来5年,资源中心收藏菌种要达到10万株,功能筛选平台也将由现在的2个增加到5—6个。同时还要加强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和知识产权的有序管理,为促进生物大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国家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现场评审会在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召开

监测全球微生物的进化是一项艰巨的挑战。微生物形成新物种的速度要比人类以及许多其他有性繁殖的动物更快,科学家们发现的微生物新物种数量在过去几年一直在稳定增加。然而有些估计模型认为微生物灭绝速率十分接近于新物种形成的速率,许多曾经存在过的微生物族系已经灭绝了。众所周知,微生物在营养物质循环、农业生产力和土壤健康、产生抗体和抗癌物质以及保护人类肠道健康和免疫系统方面至关重要。然而现在我们仍然在不断探索、学习微生物世界,这意味着微生物保藏变得更加重要。
菌种保藏能够保留微生物多样性,正如种子库能够保留植物基因多样性一样。世界微生物数据中心几乎在世界各地都有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总共包含超200万种细菌、真菌以及病毒,然而这一数值也不过是地球巨大微生物种类数的一小部分。
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会接收来自世界各地的样本,但有些地方要比其他地方产生更多的微生物。微生物资源保藏中心的职员Michael Ramm表示,该保藏中心会接收世界各地的菌种,但主要接收来自于亚洲国家的。有些国家和地区目前是微生物发现的热点地区,并且有着大规模的隔离保藏活动。我们经常会听到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一词以及像是渡渡鸟灭绝那样具有警告意味的故事,但是微生物保护并不是公众常谈论的话题之一。
我们忽略微生物保护的原因之一是大部分微生物都非人眼可见,而且很难生长在它们自然栖息地外,仅有不到2%的环境细菌能够在实验室里进行培植,这就使得在微生物保藏及培养过程中,寻找到合适的营养、盐分以及大气条件十分艰难。科学家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将微生物从它的生长环境中分离出来。

水产养殖及饲料抗生素污染再受关注!禁抗迫在眉睫!

1986年,加拿大农业博物馆的Yiu-Kwok Chan发现了一新的细菌菌种,并经由标准程序将该菌种储存到了美国菌种保藏中心,这里是科学家保藏新型菌株的仓库。几十年来,该新菌种一直保藏在这里,而在2020年,康奈尔大学博士后研究员Roland Wilhelm发现该菌种和另一细菌种群十分相似。Wilhelm从美国菌种保藏中心取了一小瓶Chan发现的菌种样本,借助更先进的DNA测序技术证实了1986年发现的菌种实际上是他目前正在研究的Paraburkholderia细菌的一种。如果没有这一能将不同时代科学家联系起来的细菌档案库,他就不可能有这一发现。
监测全球微生物的进化是一项艰巨的挑战。微生物形成新物种的速度要比人类以及许多其他有性繁殖的动物更快,科学家们发现的微生物新物种数量在过去几年一直在稳定增加。然而有些估计模型认为微生物灭绝速率十分接近于新物种形成的速率,许多曾经存在过的微生物族系已经灭绝了。众所周知,微生物在营养物质循环、农业生产力和土壤健康、产生抗体和抗癌物质以及保护人类肠道健康和免疫系统方面至关重要。然而现在我们仍然在不断探索、学习微生物世界,这意味着微生物保藏变得更加重要。
菌种保藏能够保留微生物多样性,正如种子库能够保留植物基因多样性一样。世界微生物数据中心几乎在世界各地都有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总共包含超200万种细菌、真菌以及病毒,然而这一数值也不过是地球巨大微生物种类数的一小部分。
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会接收来自世界各地的样本,但有些地方要比其他地方产生更多的微生物。微生物资源保藏中心的职员Michael Ramm表示,该保藏中心会接收世界各地的菌种,但主要接收来自于亚洲国家的。有些国家和地区目前是微生物发现的热点地区,并且有着大规模的隔离保藏活动。我们经常会听到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一词以及像是渡渡鸟灭绝那样具有警告意味的故事,但是微生物保护并不是公众常谈论的话题之一。
我们忽略微生物保护的原因之一是大部分微生物都非人眼可见,而且很难生长在它们自然栖息地外,仅有不到2%的环境细菌能够在实验室里进行培植,这就使得在微生物保藏及培养过程中,寻找到合适的营养、盐分以及大气条件十分艰难。科学家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将微生物从它的生长环境中分离出来。

浸矿微生物

浸矿微生物精选推荐

在微生物浸矿领域,选择合适的微生物菌种是实现高效浸矿的关键。以下为您推荐几种常见的浸矿微生物菌株,这些菌种在浸矿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和浸矿效率,可根据不同矿石类型和浸矿环境进行选择。

一、耐温氧化硫化杆菌(Thiobacillus thermophilus)

  • 特性:耐温氧化硫化杆菌是一种嗜热型细菌,能够在较高的温度(40℃~60℃)下生长和代谢。它具有较强的氧化能力,能够将矿石中的硫化物(如黄铁矿)氧化为硫酸盐,从而促进金属离子的溶解。这种菌种对环境的适应性强,能在酸性环境中(pH 1.5~3.0)稳定生长。
  • 应用场景:适用于高温矿石的浸矿过程,如热液矿床中的硫化矿浸矿。在高温环境下,耐温氧化硫化杆菌能够高效地氧化硫化物,提高浸矿效率,减少因温度变化对浸矿过程的影响。

二、勤奋生金球菌(Leptospirillum ferriphilum)

  • 特性:勤奋生金球菌是一种专性化能自养细菌,能够利用铁离子的氧化还原反应获取能量。它对铁的氧化能力极强,能够将二价铁离子(Fe²⁺)氧化为三价铁离子(Fe³⁺),从而促进矿石中金属的溶解。该菌种在酸性环境中(pH 1.5~2.5)生长良好,且具有较高的耐受性。
  • 应用场景:主要用于浸矿过程中铁的氧化和金属的溶解,尤其适用于含铁量较高的矿石。勤奋生金球菌能够有效提高浸矿液中三价铁离子的浓度,增强浸矿效果,广泛应用于金矿、铜矿等矿石的浸矿过程。

三、喜温酸硫杆状菌(Acidithiobacillus caldus)

  • 特性:喜温酸硫杆状菌是一种嗜温型酸性硫杆菌,能够在酸性环境(pH 1.5~3.0)和中等温度(30℃~45℃)下生长。它能够氧化硫化物和亚铁离子,产生硫酸和三价铁离子,促进矿石中金属的溶解。该菌种对多种金属离子具有耐受性,能够在复杂的矿石环境中稳定生长。
  • 应用场景:适用于多种硫化矿的浸矿,如黄铁矿、黄铜矿等。在浸矿过程中,喜温酸硫杆状菌能够有效地氧化矿石中的硫化物,提高金属的浸出率,尤其在中等温度的浸矿环境中表现出色。

四、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

  • 特性:氧化亚铁硫杆菌是一种经典的浸矿微生物,具有很强的氧化能力,能够将二价铁离子(Fe²⁺)氧化为三价铁离子(Fe³⁺),并将硫化物氧化为硫酸。它能够在酸性环境(pH 1.5~3.0)中生长,对多种金属离子具有耐受性。该菌种生长速度快,代谢能力强,是浸矿过程中常用的菌种之一。
  • 应用场景:广泛应用于金矿、铜矿、锌矿等多种矿石的浸矿过程。氧化亚铁硫杆菌能够有效提高浸矿液中三价铁离子的浓度,增强浸矿效果,尤其在常温浸矿环境中表现出色。

五、嗜铁钩端螺菌(Leptospirillum ferrooxidans)

  • 特性:嗜铁钩端螺菌是一种专性化能自养细菌,能够利用铁离子的氧化还原反应获取能量。它对铁的氧化能力极强,能够将二价铁离子(Fe²⁺)氧化为三价铁离子(Fe³⁺),从而促进矿石中金属的溶解。该菌种在酸性环境中(pH 1.5~2.5)生长良好,且具有较高的耐受性。
  • 应用场景:主要用于浸矿过程中铁的氧化和金属的溶解,尤其适用于含铁量较高的矿石。嗜铁钩端螺菌能够有效提高浸矿液中三价铁离子的浓度,增强浸矿效果,广泛应用于金矿、铜矿等矿石的浸矿过程。

六、氧化硫硫杆菌(Thiobacillus thiooxidans)

  • 特性:氧化硫硫杆菌是一种能够氧化硫化物的细菌,能够将硫化物氧化为硫酸,从而促进矿石中金属的溶解。它在酸性环境(pH 1.5~3.0)中生长良好,对多种金属离子具有耐受性。该菌种生长速度快,代谢能力强,是浸矿过程中常用的菌种之一。
  • 应用场景:适用于多种硫化矿的浸矿,如黄铁矿、黄铜矿等。在浸矿过程中,氧化硫硫杆菌能够有效地氧化矿石中的硫化物,提高金属的浸出率,尤其在常温浸矿环境中表现出色。

七、排硫硫杆菌(Thiobacillus thioparus

  • 特性:排硫硫杆菌是一种能够氧化硫化物并排出硫酸的细菌,具有较强的氧化能力。它能够在酸性环境(pH 1.5~3.0)中生长,对多种金属离子具有耐受性。该菌种在浸矿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氧化硫化物,产生硫酸,促进金属的溶解。
  • 应用场景:适用于含硫量较高的矿石浸矿过程,如黄铁矿、黄铜矿等。排硫硫杆菌能够有效地氧化矿石中的硫化物,提高金属的浸出率,尤其在处理复杂矿石时表现出色。

选择建议

  • 矿石类型:根据矿石的成分和性质选择合适的菌种。例如,对于含铁量较高的矿石,可以选择勤奋生金球菌和嗜铁钩端螺菌;对于含硫量较高的矿石,可以选择氧化硫硫杆菌和排硫硫杆菌。
  • 浸矿环境:根据浸矿过程中的温度、酸碱度等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菌种。例如,在高温环境中,可以选择耐温氧化硫化杆菌;在常温环境中,可以选择氧化亚铁硫杆菌和氧化硫硫杆菌。
  • 浸矿目标:根据浸矿的目标金属选择合适的菌种。例如,对于金矿浸矿,可以选择勤奋生金球菌和氧化亚铁硫杆菌;对于铜矿浸矿,可以选择喜温酸硫杆状菌和氧化硫硫杆菌。
通过合理选择和组合这些浸矿微生物菌种,可以显著提高浸矿效率,降低浸矿成本,实现高效、环保的浸矿过程。

防霉抗菌

防霉抗菌实验常用菌株推荐

在防霉抗菌实验中,选择合适的菌株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推荐的菌株,它们在相关领域有较多研究,可作为实验的常用菌株:

一、细菌类

(一)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 特性:枯草芽孢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细菌,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它能够产生多种抗菌物质,如枯草菌素、多粘菌素等,这些物质对多种霉菌和有害细菌有抑制作用。其芽孢结构使其在不利环境下也能保持活性,便于实验操作和保存。
  • 应用场景:在食品防腐、农产品保鲜、工业发酵过程中的防霉抗菌等方面应用广泛。例如,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可以有效抑制霉菌和腐败细菌的生长,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二)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

  • 特性:蜡样芽孢杆菌与枯草芽孢杆菌同属芽孢杆菌属,也具有芽孢结构。它能产生一些具有抗菌活性的代谢产物,对某些霉菌和细菌有抑制效果。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蜡样芽孢杆菌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产生毒素,所以在使用时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和剂量。
  • 应用场景:可用于研究食品中微生物的相互作用以及开发新型的生物防腐剂。在一些工业发酵过程中,通过控制其生长条件,可以利用其抗菌特性来防止杂菌污染。

二、霉菌类

(一)青霉菌(Penicillium spp.)

  • 特性:青霉菌是一类常见的霉菌,其中许多种类能够产生青霉素等抗生素。这些抗生素对多种细菌有强大的抑制作用。青霉菌的生长条件相对容易满足,且其产生的抗生素种类丰富,可用于研究抗菌机制和筛选新的抗菌物质。
  • 应用场景:在医药领域,青霉菌是生产青霉素的主要菌株。在防霉抗菌实验中,可以利用青霉菌来研究其与病原菌的拮抗作用,以及开发基于青霉菌代谢产物的新型抗菌制剂。例如,在食品储存环境中,研究青霉菌对其他有害霉菌的抑制作用,为食品防霉提供理论依据。

(二)曲霉菌(Aspergillus spp.)

  • 特性:曲霉菌种类繁多,部分种类如黄曲霉会产生毒素,但也有许多曲霉菌具有产生抗菌物质的能力。例如,一些曲霉菌能够产生抗菌肽等物质,对其他霉菌和细菌有抑制作用。曲霉菌的生长速度相对较快,在实验中可以快速观察到其对其他微生物的抑制效果。
  • 应用场景:在生物防治领域,曲霉菌可用于研究其对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从而开发出生物防治植物病害的方法。在工业发酵过程中,也可以利用曲霉菌的抗菌特性来防止杂菌污染,提高发酵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三、酵母菌类

(一)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 特性:酿酒酵母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具有良好的发酵能力。它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酒精等代谢产物,这些产物对许多微生物有抑制作用。此外,酿酒酵母还可以通过竞争营养物质等方式来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其生长条件相对温和,易于培养和操作。
  • 应用场景:在食品酿造行业,如酿酒、面包制作等过程中,酿酒酵母是主要的发酵菌株。在防霉抗菌实验中,可以利用其发酵产生的酒精等物质来抑制霉菌和细菌的生长。同时,通过研究酿酒酵母与其他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可以为食品防腐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假丝酵母(Candida spp.)

  • 特性:假丝酵母是一类常见的酵母菌,其中一些种类在特定条件下可能会引起疾病,但也有许多假丝酵母具有产生抗菌物质的能力。它们能够产生一些具有抗菌活性的酶或代谢产物,对其他微生物有抑制作用。假丝酵母的生长条件多样,可以在不同的培养基和环境中生长。
  • 应用场景:在医药研究中,研究假丝酵母与病原菌的相互作用有助于开发新的抗菌药物。在工业生产中,假丝酵母可以用于生物处理废水等过程,通过其抗菌特性来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从而提高废水处理的效率和安全性。
在防霉抗菌实验中,可以根据具体的实验目的和研究对象,选择合适的菌株进行组合实验,以达到最佳的防霉抗菌效果。同时,要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操作,避免有害微生物的污染和传播。

食品发酵

食品发酵微生物推荐列表

以下是按不同食品发酵类别推荐的微生物:

乳制品发酵

酿酒发酵

纳豆发酵

面包发酵

发酵茶发酵

酿醋发酵

泡菜发酵

腐乳发酵

食品检测

以下是一些食品检测中常见的微生物推荐及说明:

致病菌

  • 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可通过污染禽类、蛋类、肉类等食品传播,感染后会引起发热、腹泻、呕吐等症状。
  • 金黄色葡萄球菌:常见于奶类及奶制品、肉制品、剩饭等食品中,可产生肠毒素,引起食物中毒,表现为呕吐、腹泻等。
  • 志贺氏菌:主要通过污染水和食物传播,引起痢疾等肠道传染病。
  •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存在于土壤、植物、动物粪便中,可通过污染乳制品、肉制品等食品传播,感染后可能导致发热、头痛、败血症等。
  • 副溶血性弧菌:主要存在于海产品中,如鱼、虾、蟹等,食用未煮熟的海产品容易感染,引起腹泻、腹痛、呕吐等症状。
  • 大肠埃希氏菌O157:H7:是一种具有强致病性的大肠杆菌,可通过污染肉类、蔬菜等食品传播,感染后可能导致出血性肠炎、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等。

指示菌

  • 菌落总数:反映食品在生产、加工、储存过程中受到微生物污染的总体情况,是评价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指标。
  • 大肠菌群:主要来源于人和温血动物的粪便,是评价食品是否受到粪便污染的重要指标,其存在提示可能带有肠道致病菌。
  • 霉菌和酵母菌:可引起食品腐败变质,影响食品的外观、口感和营养价值,检测霉菌和酵母菌的数量有助于判断食品的卫生状况和保质期。

其他微生物

  • 乳酸菌:在发酵食品中具有重要作用,如酸奶、泡菜等,检测乳酸菌的数量和种类可以评估发酵食品的质量。
  • 蜡样芽胞杆菌:广泛存在于土壤、空气中,也可污染食品,食用被污染的食品可能导致呕吐、腹泻等食物中毒症状。
  • 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可在免疫力低下时引起感染,检测其在食品中的含量有助于保障食品安全。

水体质量检测

水体质量检测实验微生物推荐

常规微生物指标

    • 检测意义:反映水体中细菌的总体污染程度,是评价水质清洁程度的重要指标。
    • 检测方法:通常采用平皿计数法或滤膜法。平皿计数法是将水样接种于培养基上,通过培养后计数菌落形成单位(CFU)。
    • 标准限值:生活饮用水中菌落总数不得超过100 CFU/mL。
    • 检测意义:大肠菌群主要来源于人和温血动物的粪便,是判断水体是否受到粪便污染的重要指标。
    • 检测方法:常用滤膜法或多管发酵法。滤膜法是通过过滤水样,将滤膜置于特定培养基上培养后计数。
    • 标准限值:每100 mL水样中不得检出。
    • 检测意义:大肠埃希氏菌是大肠菌群中的一种,具有较强的致病性,是判断水体卫生安全的重要指标。
    • 检测方法:通常在检出大肠菌群后进一步检测,采用滤膜法或免疫荧光法。
    • 标准限值:每100 mL水样中不得检出。

扩展微生物指标

    • 检测意义:肠球菌在环境中生存能力强,可作为粪便污染的补充指标。
    • 检测方法:采用多管发酵法或滤膜法,通过特定培养基培养后计数。
    • 标准限值:每100 mL水样中不得超过10 CFU。
    • 检测意义:该菌在环境中广泛存在,可作为水体污染的参考指标。
    • 检测方法:采用滤膜法或培养法,通过特定培养基培养后观察菌落特征。
    • 标准限值:每100 mL水样中不得超过10 CFU。

毒性检测相关微生物

  • 明亮发光杆菌(Photobacterium phosphoreum T3 spp.)
    • 检测意义:明亮发光杆菌是一种发光细菌,其发光强度与水样中的毒性物质浓度呈显著负相关。通过测定发光强度的变化,可以快速评估水体的急性毒性,适用于水质毒性检测。
    • 检测方法
      • 原理:明亮发光杆菌在正常生理条件下能够发出蓝绿色可见光。当水样中含有毒性物质时,发光强度会显著降低。
      • 操作步骤
        • 准备菌液:将明亮发光杆菌培养至对数生长期,制备成一定浓度的菌悬液。
        • 制备水样:将待测水样稀释至适当浓度。
        • 混合反应:将菌液与水样混合,置于适宜温度下反应一定时间(通常为15-30分钟)。
        • 测定发光强度:使用发光检测仪测定混合液的发光强度。
        • 计算毒性:通过发光强度的变化率计算水样的毒性百分比(%)。
    • 标准限值:发光强度变化率通常用于相对比较,具体限值可根据相关标准或实验要求确定。

检测方法选择

  • 滤膜法:适用于细菌总数、大肠菌群等指标的检测,操作相对简单,适合大规模水样检测。
  • 多管发酵法:适用于大肠菌群、肠球菌等指标的检测,通过MPN(最可能数)计算,结果更精确。
  • 免疫荧光法:适用于贾第鞭毛虫和隐孢子虫的检测,灵敏度高,适合低浓度微生物的检测。
  • 发光细菌法:适用于水质毒性检测,快速、灵敏,适合现场快速筛查。

以上微生物指标和检测方法可根据具体的水体类型(如饮用水、地表水、污水等)和检测目的进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