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种名称 |
Odoribacter splanchnicus |
菌株编号 |
ATCC 29572(= DSM 20712 = JCM 15291 = CIP 104287 = NCTC 10825) |
分类地位 |
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纲(Bacteroidia)、拟杆菌目(Bacteroidales)、卟啉单胞菌科(Porphyromonadaceae)、Odoribacter 属。 |
分离来源 |
从人类腹腔脓肿中分离。 |
模式菌株 |
是。 |
基因组测序 |
已完成全基因组测序,基因组长度为4,392,288 bp,G+C含量为43.4%,包含3,672个蛋白编码基因和74个RNA基因。 |
形态与特性 |
|
形态特征 |
革兰氏阴性菌,非运动性,短杆菌形态(0.7 × 1.0-5.0 µm),单个或轻度聚集。 |
代谢特性 |
严格厌氧,化学有机营养型。 |
|
能发酵葡萄糖、果糖、半乳糖、阿拉伯糖、乳糖和甘露糖,但不利用蔗糖、鼠李糖、海藻糖或水杨苷。 |
|
主要发酵产物为乙酸、丙酸和琥珀酸,少量产生丁酸、异戊酸和异丁酸。 |
|
能产生大量氢气和硫化氢。 |
生长条件 |
最适生长温度为37℃。 |
|
培养基中添加胆汁(20%)可促进生长。 |
|
不需要血红素,但在其存在下生长受到高度刺激。 |
生物安全等级 |
生物安全等级为1级。 |
用途 |
|
微生物学研究 |
作为模式菌株,用于研究肠道微生物组的代谢功能。 |
益生菌研究 |
有研究表明 Odoribacter splanchnicus 可能是下一代益生菌的候选菌株,因为它能够合成多种代谢物,特别是短链脂肪酸(SCFAs),这些物质在促进肠道健康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