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版《中国药典》第四部将微生物标准体系从“终产品检测”升级为“全生命周期风险管控”,共收录 10 个技术通则、16 项指导原则(含 7 项新增),全面与 ICH Q4B 等国际规范接轨。以下按“通则—限度—检查法—指导原则—新技术”五个维度为你做一张“思维导图”式归纳,方便快速查阅。
一、技术通则(10 个)
-
1101 无菌检查法
• 菌种:方法适用性试验将大肠埃希菌替换为铜绿假单胞菌。
• 培养:取消生物制品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 20–25 ℃强制培养要求。 -
1105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法
• 检验量:引入“分级制度”,小批/微量包装可按产量比例缩减样本量。
• 计数阈值:需氧菌总数由 ≤300 CFU 收紧至 ≤250 CFU;霉菌/酵母菌由 ≤100 CFU 收紧至 ≤50 CFU。
• 培养基:允许实验室根据实际取消吐温-80 等步骤,操作更灵活。 -
1106 非无菌产品控制菌检查法(修订)
-
1107 抑菌效力检查法(修订)
-
1109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群(BCC)检查法(新增)
• 针对水基制剂及原辅料,召回事件中 22 % 由 BCC 污染导致。 -
0251 药用辅料、0261 制药用水(修订)——分别补充微生物监测要求。
-
9653 药包材微生物检测指导原则(新增)。
(其余 3 个通则维持 2020 版框架,仅做文字微调。)
二、限度标准 • 中药材及饮片首次设定需氧菌总数、霉菌/酵母菌总数限度,与 USP 膳食补充剂微生物标准接近。
• 非无菌制剂(吸入、直肠、局部给药等)限度按给药途径重新梳理,限度值更科学。
• 非无菌制剂(吸入、直肠、局部给药等)限度按给药途径重新梳理,限度值更科学。
三、检查法升级 • 新增“阳性对照试验”统一要求,强化方法适用性评估。
• 允许使用快速/替代方法,但须按 9201《药品微生物检验替代方法验证指导原则》完成验证。
• 引入 MALDI-TOF、实时 PCR、流式细胞计数等新技术,用于难分辨菌种鉴定及过程监控。
• 允许使用快速/替代方法,但须按 9201《药品微生物检验替代方法验证指导原则》完成验证。
• 引入 MALDI-TOF、实时 PCR、流式细胞计数等新技术,用于难分辨菌种鉴定及过程监控。
四、指导原则(16 项,含 7 项全新)
-
9201 替代方法验证指导原则(修订)——术语统一、验证流程模块化。
-
9203 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修订)——全面融合 ICH Q9 风险管理。
-
9205 药品洁净实验室微生物监测和控制指导原则(修订)
• 新增照度、噪音监测;取消纠偏限固定值,改由实验室基于历史数据自行设定。 -
9209 制药用水微生物监测和控制指导原则(新增)
-
9210 药品微生物实验室消毒剂效力评估指导原则(新增)
-
9211 非无菌药品微生物控制中水分活度应用指导原则(新增)
• 将“水分活度 Aw”作为处方设计、工艺控制、限度设定的新抓手。 -
9212 非无菌产品不可接受微生物风险评估与控制指导原则(新增)
• 给出“不可接受微生物”定义、风险识别模型及控制策略。 -
9213 药品微生物分析方法验证、确认及转移指导原则(新增)
• 首次建立微生物方法学全生命周期评价体系。
(其余 8 项为 2020 版已有原则的微调。)
五、实施要点与行业提示
-
风险管理:企业需建立“原辅料-生产环境-过程监控-终产品”全链条微生物风险评估档案。
-
方法转移:快速/自动化系统在放行前必须完成 9213 要求的验证、确认、转移三步曲。
-
文件更新:质量标准、SOP、验证方案需在 2025-10-01 实施前完成升版。
-
培训:重点关注 BCC 检验、水分活度测定、MALDI-TOF 鉴定等新技术的实操培训。
一句话总结
2025 版药典把微生物控制从“事后检验”变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基于风险、与国际接轨的科学体系,企业唯有同步升级技术、流程与理念,才能在新监管环境下保持合规与竞争力。
2025 版药典把微生物控制从“事后检验”变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基于风险、与国际接轨的科学体系,企业唯有同步升级技术、流程与理念,才能在新监管环境下保持合规与竞争力。